![图片[1]-从厌学叛逆到主动返校,这对父母只用了 3 招!后悔没早点知道-苏小兵家庭教育](https://www.jiating123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5/07/image-1-1024x801.png)
在很多家庭中,孩子一旦表现出厌学、逃避学习、成绩下滑,家长常常第一反应是责怪孩子“不懂事”“懒惰”“没有上进心”。但如果我们愿意停下脚步,深入观察孩子的情绪和行为,就会发现:他们其实不是不想学,而是早已发出了种种“求救信号”——只是我们没听懂。
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,从来都不是突然发生的。而这些问题的背后,往往藏着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困惑、焦虑与压力。如果家长不能及时识别和回应这些信号,就可能错过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关键时机。
一、沉默、逃避,不是冷漠,而是“我不知道怎么说”
有些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,放学回家后不愿与父母交流,面对学习只是一味地逃避,不写作业、不进课堂、甚至用手机打发时间。这种行为,在父母眼中可能是“叛逆”“懒散”,但其实,很可能是孩子心里早已被压力、失败感或自我否定填满。
学习上遇到困难、考试一次次失败、被老师批评、和同学相处不顺……这些在成人看来是“小问题”的事情,在孩子心中却可能是巨大的打击。如果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,只能选择逃避或沉默。
他们不是不在乎学习,而是不知道如何开口告诉你:“我很痛苦。”
二、顶撞、发脾气,不是无理取闹,而是“我感到不被理解”
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敏感,尤其在面对父母时,容易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。许多父母会说:“我不过就问了一句‘今天考试怎么样’,他就炸了!”
其实,这样的“炸毛”行为背后,是孩子极度想被理解,却又不断感受到“被审问、被否定”的情绪积压。
当孩子一再被贴上“不上进”的标签,他们的内心就开始筑起防线。顶撞不是不尊重父母,而是他们用一种稚嫩的方式在说:“你能不能别只看我的分数?”
孩子希望的是情感上的共鸣,而不是成绩上的打分。他们渴望有人能真正理解他们内心的挣扎,而不是在他们失败时再度雪上加霜。
三、沉迷手机、游戏,不是贪玩,而是“我需要一个出口”
不少家长把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当作厌学的“罪魁祸首”,却忽略了一个关键:为什么孩子非要逃进虚拟世界?
原因其实很简单——现实太压抑了,他们找不到价值感、成就感和情绪宣泄的出口。
在游戏中,孩子可以“赢”,可以掌控一切;而在现实的课堂上,他们可能连一道题都做不出,连一个朋友都交不到。
手机、网络、短视频不过是他们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,是对抗失败感、孤独感、甚至自我否定的一块临时“避风港”。
与其一味限制孩子的电子使用,不如去修复那个让孩子逃避现实的根源。
四、成绩下滑,不是能力下降,而是“我已经失去了动力”
学习本质上是一个“从内而外”的过程,真正有成效的学习,来自孩子自发的兴趣和动力。一旦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,他们再怎么被逼迫、被惩罚,也难以真正进步。
孩子成绩下滑的根源,可能不是智力问题,而是心理状态的变化:他们感到疲惫、无望、看不到意义。这个时候,家长最应该做的,不是埋怨,而是去寻找他们失去学习动力的原因。
是学习内容太难?方法不对?目标模糊?还是内心受到了打击?
每一个孩子的“停滞”,都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信号。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倾听,而不是动不动就训斥,也许就能在关键时刻把他们从迷茫中拉回来。
五、家长需要的,不是“更大声”,而是“更靠近”
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他们也在逐渐形成自我认知。如果家长一味用“我要你好好学习”的强势姿态去压制,而不是以“我陪你一起走”的态度去靠近,亲子关系只会越来越远。
孩子真正渴望的,是被理解、被接纳。他们不是一开始就厌学,而是在无数次被忽视、被误解的过程中,渐渐放弃了表达自己、改变自己的希望。
做父母的,需要做的不是“控制孩子的行为”,而是“读懂孩子的情绪”。
当孩子厌学时,他们其实已经在用行为说话:“我快撑不住了,谁来帮帮我?”
如果我们愿意听懂这些“求救信号”,他们就不会走得那么远。
结语:
教育的关键,从来不在于外在的管理,而在于内在的连接。
一个孩子的学习状态,往往是他内心状态的真实投影。
当我们学会去理解、去倾听、去靠近,我们就已经迈出了帮助孩子成长最重要的一步。
所以,下次当你发现孩子“不想学”时,请别急着指责,不如先问一句:“你是不是有什么难处,想和我聊聊?”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