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厌学不是懒,而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!家长别再误解了

图片[1]-孩子厌学不是懒,而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!家长别再误解了-苏小兵家庭教育

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厌学时,总是充满困惑与不解:“我家孩子小时候明明很聪明,怎么越大越不愿意学习了?”、“是不是他太懒了,太不懂事?”、“现在不吃学习的苦,将来怎么吃生活的苦?”于是,批评、催促、惩罚接踵而至,家长越管越焦虑,孩子却越来越抗拒。

其实,孩子的“厌学”情绪,并不是突然之间爆发的,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。而令人震惊的是,大多数孩子并不是讨厌学习本身,而是厌倦了来自家庭的高压、指责与不理解。换句话说,真正导致孩子厌学的“罪魁祸首”,往往正是家长不自知的教育方式。

一、孩子不想学,真的只是“懒”吗?

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玩游戏能专注一两个小时,但做作业却坐不住十分钟,便断定孩子是“贪玩”“不努力”。但真相往往是:孩子不是不愿学,而是他在学习中感受不到价值感和成就感

在一项对上千名中小学生的调查中,有超过80%的孩子表示“学习让我感到压力和痛苦”,他们厌学的主要原因包括:

  • 成绩导向的家庭氛围,让他们不断被比较、被否定;
  • 缺乏自主权,每天的学习内容、时间都被安排得死死的;
  • 亲子关系紧张,学习不再是探索,而是一种取悦父母的任务;
  • 没有被真正理解,只要成绩一掉,立刻被贴上“没出息”“不努力”的标签。

这并不是“懒”,而是“内耗”后的倦怠。孩子在高压环境中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内在动机,只剩下一种被动的“应付模式”。

二、家庭教育方式错在哪?

  1. 把分数当作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
    很多家长习惯于以成绩评判孩子的价值。“你看看人家都考了90分,你才70?”“考这么差,还好意思玩?”——这样的语言不仅贬低了孩子,更破坏了他对自己的信心。 孩子在这种环境中,很难产生自我驱动,只是为了逃避惩罚或满足父母期待而学习。一旦压力过大或失败频繁,他就会失去动力,转而选择“厌学”这种逃避方式。
  2. 缺乏情绪价值的陪伴
    家长们往往更关注孩子“学了多少”,却忽视了孩子“心里怎么样”。长期的忽视、责骂、缺乏沟通,会让孩子觉得“父母只在乎成绩,不在乎我这个人”,从而情感疏离、产生逆反心理。
  3. 对失败容忍度过低
    孩子一旦考试失利、成绩下滑,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愤怒和失望,甚至翻旧账。“早就告诉你别玩手机了!”、“你就知道拖拉!”这样的“秋后算账”,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,反而加重孩子的挫败感,让他产生“我就是不行”“反正怎么学也没用”的念头。

三、如何用正确方式扭转孩子的厌学情绪?

1. 从“成绩导向”转为“成长导向”

要让孩子明白,学习不是为了考个高分取悦父母,而是为了提升自己。家长可以关注过程而非结果,比如:

  • “你今天认真写完作业了,真不错!”
  • “虽然这次数学没考好,但你复习比上次更认真了。”

这类正向反馈,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内驱力,让他们重新找回学习的价值。

2. 多问“怎么了”,少说“你怎么这样?”

面对孩子学习上的拖延、抱怨或消极情绪,别急着训斥,而是先关心他的感受。
可以这样开口:“最近是不是觉得学习很吃力?”、“有没有什么是让你特别烦的事?”
这种共情式的沟通,不仅能化解对立情绪,还能让孩子感觉到“你在我这,不只是一个分数机器,而是一个被理解的人”。

3. 给予孩子一定的学习自主权

当孩子总被安排、被控制,缺乏决定权时,学习就成了一种被动负担。家长可以尝试:

  • 让孩子自己制定学习计划;
  • 允许孩子在特定时间选择休息或阅读;
  • 鼓励孩子制定目标,而非强行设定。

让孩子在“自主中承担”,而不是“被逼中逃避”。

4. 成为孩子的“支持者”,不是“监督员”

学习路上,孩子更需要的是一个可以信赖、可以倾诉、可以陪跑的父母。
当他们焦虑时,给予安慰;当他们失败时,给予鼓励;当他们迷茫时,给予方向。
这样,孩子才会在心理上“站稳脚跟”,从内而外地产生持续的学习动力。

结语:

孩子厌学,从来不是一场单方面的“叛逆”,而是一次深层次的家庭教育警示。我们必须承认:不是孩子不想学,而是我们太习惯用压力替代支持、用指责代替倾听
真正懂得教育的父母,不是掌控孩子的人生节奏,而是激发他们成长潜能的引路人。
当我们愿意蹲下身子,听一听孩子内心的声音,他也会更愿意抬起头来,重新看见学习的意义和希望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6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