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图片[1]-妈妈不再吼叫,孩子才能更加出色-苏小兵家庭教育](https://www.jiating123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5/02/f91b52527d565276eb6bc50089592eff.jpg)
在现代育儿中,吼叫已然成为许多妈妈的“无意识习惯”。这种行为不知不觉中潜伏在母亲的言语中,试图通过提高音调来吓唬孩子,使其听话。然而,妈妈的吼叫并不是她们内心真正的愿望,却往往成为教育子女的不良手段。
许多妈妈认为,吼叫是教育的一部分,但这种教育方式在孩子眼中却被视为一种恐惧的体现。比如,3岁半的孩子在晚饭前执意想吃零食,妈妈试图劝说无果后,怒气上来大声训斥。孩子虽然被吓唬住,但在冷静下来后,却会觉得妈妈的吼叫让她看起来像个“怪兽”。
孩子的情感很敏感,他们能分辨出什么让他们感到快乐,什么让他们感到恐惧。回想起一位年轻妈妈的感慨:“尽管我已经长大,也成为了母亲,但我依旧铭记母亲怒吼时那张愤怒的脸。” 母亲原本应该是孩子最亲近的人,然而却在无意中营造了可怕的回忆。
网络上曾发起过一项“戒吼”活动,鼓励家长们通过打卡形式戒除吼叫,但参与者往往无法坚持。吼叫似乎深植于现代家庭教育中,似乎少了它,家庭教育就不完整了。然而,这种教育方式真能有效吗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
妈妈的吼叫传达的是愤怒和不满,而非解决问题的方法。孩子在耳中听到的吼叫,都是对他能力的否定和未来的负面预言。长时间接受这样的信息,孩子要么变得缺乏自信,要么对任何事情失去兴趣,觉得即使被吼也无所谓。
明代苏士潜在《苏氏家语》中提到:“孔子家儿不知骂,曾子家儿不知怒”。这表明,不吼不叫的家庭,可以更好地进行教育。妈妈如果放弃吼叫,就能更冷静地看待孩子的成长,从而提供更具建设性的建议和支持。
有些妈妈会在听到孩子的感受后,选择将责任推卸给孩子,认为只要孩子听话,她就不会吼叫。这样的认知误区让妈妈们陷入错误的教育循环,导致教育效果屡屡不佳。
是时候改变这一现象了。教育不需要依靠吼叫来实现。妈妈们应积累更科学的教育方法,学习如何在不吼叫的前提下,帮助孩子健康成长。虽然形成的习惯不会一朝一夕就改变,但作为母亲,我们可以每天进步一点,明天比今天少吼叫一些。
记住,每位妈妈都希望成为更好的母亲,最基本的标准就是用温柔的态度对待孩子。母亲的言行不仅影响孩子的今天,也影响他们未来家庭的教育方式。“妈妈模式”将代代相传,所以要给予孩子良好的印象。
当妈妈选择不再吼叫,而是采用更适合孩子特点的温和教育方式时,你会惊喜地发现,孩子会变得更出色。
因此我们总结:妈妈不吼叫,孩子更优秀。不是说孩子因为不吼叫就会立刻变得完美,但至少不吼叫的环境会为孩子的成长打开更多可能性。
最后,要反复提醒自己:作为母亲,要以心平气和和善解人意的态度与孩子相处,长期以来,这会促使孩子内心保持平静,心怀善意。这种平和的状态不仅是我们的追求,也是我们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所需的。
相信自己,妈妈们,你们可以戒掉吼叫,心态平和地面对孩子与生活,只要你们努力,相信更好的明天就在不远处!加油!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