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图片[1]-让孩子重新爱上学习,从理解而不是指责开始-苏小兵家庭教育](https://www.jiating123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5/11/image-1.png)
“孩子不想上学”“每天都拖拖拉拉”“一提学习就烦”——这是许多家长头疼的问题。明明条件不错,老师也尽心,家长也付出,可孩子却越来越抗拒学习。其实,厌学并不是孩子“懒”或“不懂事”,而是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心理原因。家长若能理解根源,用对方法,孩子的学习动力自然会被重新点燃。
一、厌学的根本原因
- 学习压力过大,缺乏成就感
很多孩子从小被各种补习班、考试成绩包围,长期承受高压。一次考不好,就被批评;成绩稍落后,就被拿来比较。慢慢地,孩子把“学习”与“痛苦”“失败”联系在一起。学习成了一种负担,而不是探索的乐趣。
当孩子在学习中感受不到成就感和认可时,就会逐渐失去动力,甚至产生逃避心理。 - 学习方式不当,越学越吃力
有些孩子并不是不努力,而是方法不对。他们不会整理笔记,不会总结规律,死记硬背效率低。成绩上不去,自信心被不断打击,于是对学习产生“我学不好”“学了也没用”的想法。久而久之,厌学的情绪自然出现。 - 人际关系紧张,情绪得不到释放
学校不仅是学习的地方,也是孩子社交的重要场所。如果孩子与同学相处不愉快,被孤立或经常被批评,他们会把负面情绪与“学校”联系起来,从而产生厌学心理。
此外,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波动大,如果在家中缺少理解和倾听,内心压抑,也容易通过“厌学”来表达抵触。 - 父母的态度让孩子感到窒息
有的父母太在意成绩,一开口就是“你要考第几名”“别人都能,你为什么不行”;有的父母过度焦虑,总是唠叨、监督,让孩子感到学习只是“为父母而学”。
当孩子的学习动力被外部压力取代,他的内在驱动力就会被一点点磨掉,学习自然变得乏味又抵触。
二、家长的正确引导方法
- 先接纳情绪,再谈学习
面对厌学的孩子,家长的第一步不是指责,而是理解。可以先肯定孩子的感受,比如“我知道你最近学习挺累的”“有时候确实会觉得烦”。当孩子的情绪被看见、被接纳,他才会愿意沟通,也更容易重新面对学习。 - 帮助孩子找到“学习的意义”
让孩子明白,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和分数,更是为了让自己有选择的能力。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:学到的知识如何和生活、兴趣结合;努力的意义是什么。只有当学习与内心目标挂钩,孩子才会主动。 - 调整学习方式,帮助建立信心
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,比如分阶段设定目标、先易后难、及时给予鼓励。哪怕是小小的进步,也要让孩子感受到成就感。
信心一旦建立起来,学习就不会再是负担,而会变成自我成长的过程。 - 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
家庭是孩子能量的“充电站”。如果家里每天充满焦虑、抱怨,孩子自然也会被影响。相反,一个温暖、支持、包容的家庭环境,会让孩子在情绪低谷中重拾力量。
父母不妨放慢节奏,少一些责备,多一些陪伴和倾听。
结语
厌学不是孩子的错,而是他在成长路上遇到了一些“看不见的难”。当家长能用理解代替压力,用引导代替命令,孩子的学习之路就会重新被点亮。
真正的教育,从来不是逼出来的,而是被理解、被激发出来的。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




















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