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爱嫉妒?不是坏事,关键是家长怎么引导!

图片[1]-孩子爱嫉妒?不是坏事,关键是家长怎么引导!-苏小兵家庭教育

在成长过程中,嫉妒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情绪。看到别人比自己更优秀、更受欢迎或更被夸奖,孩子心里难免会有些“不是滋味”。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嫉妒,就会立刻批评:“你怎么这么小心眼?”、“别人好你就不高兴?” 其实,这样的反应只会让孩子更加自卑、封闭。嫉妒并不可怕,关键是父母怎么引导孩子去正确面对这种情绪。

首先,家长要明白——嫉妒的背后,其实是“想被看见”的渴望。
当孩子嫉妒别人考得好、得到老师表扬、穿了新衣服时,他们内心真正想表达的是:“我也希望被认可”、“我也想得到同样的爱和关注”。如果家长只是单纯地指责孩子“太小气”,孩子就会把这种情绪压抑在心里,久而久之变得更加敏感、容易比较。这个时候,父母应该接纳孩子的情绪,告诉他:“你羡慕别人很正常,说明你也想变得更好。” 一句理解的话,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。

其次,要帮助孩子把嫉妒转化为“成长的动力”。
当孩子产生嫉妒时,不妨引导他去思考:“你觉得他哪里做得好?如果你也想做到,可以从哪一步开始?” 比如,孩子嫉妒同学考试得高分,家长可以说:“你能发现他进步的地方,其实很棒。那我们一起看看他是怎么学习的,你也可以试试看。” 这样一来,孩子就会把注意力从“别人比我强”转到“我也能变得更好”上,嫉妒的情绪就会被积极的行动代替。

第三,父母要避免“比较式教育”。
很多家长习惯性地说:“你看别人多努力!”、“别人都能做到,你为什么不行?” 这种话听多了,孩子心里会很受伤。他会觉得自己永远比不过别人,也会因此更容易嫉妒。真正智慧的父母懂得“只和昨天的自己比”。你可以说:“你这次比上次进步了,说明你努力的方向是对的。” 这样,孩子的关注点就不在别人身上,而是放在自我成长上。

第四,父母要以身作则。
家庭是孩子情绪学习的第一课堂。父母在生活中是否爱比较、爱抱怨,其实孩子都在默默模仿。比如妈妈经常说:“别人家孩子成绩真好”,或者爸爸总拿别人家的收入、生活做比较,孩子自然会学会用“比较”的眼光看世界。要想让孩子学会欣赏别人,父母就要先做到“看到他人的优点而不贬低自己”。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示范:“他做得真不错,我们也可以学学。” 这样,孩子会慢慢学会从嫉妒变成欣赏。

最后,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。
嫉妒的根源,往往是自卑。当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,就容易被别人的优秀刺激。家长平时要多肯定孩子的努力,多发现他的小优点:“你今天主动帮同学拿书,真有爱心。”、“虽然没考第一,但你坚持复习的态度让我很骄傲。” 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,就不会那么容易被别人“闪光点”刺痛。

总之,孩子有嫉妒心并不是坏事,那说明他在观察、在比较、在成长。父母要做的不是压制,而是引导——让孩子学会把嫉妒变成动力,把羡慕化为行动。当他能在别人的优点中看到希望,而不是焦虑,那一刻,嫉妒就变成了成长的起点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6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