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最该退出的4个角色,孩子才能真正长大

图片[1]-父母最该退出的4个角色,孩子才能真正长大-苏小兵家庭教育

周末在面馆吃早餐时,我碰巧遇见一位邻居。

她12岁的女儿想要一份炸酱面,可邻居却自作主张改成了乌鸡汤面:
“炸酱面有什么营养?乌鸡汤面才补身体,吃好了才有精力学习。”

结果,女儿只是象征性地吃了几口,便放下筷子。

邻居见状,边唠叨边心疼钱:“你知不知道挣钱多辛苦?30块一碗的面条,你就吃这么一点。”说着,还硬塞了一大口面条往女儿嘴里送。

没想到,女儿猛地推开她的手,气冲冲地说:“是我要吃的吗?你每次都这样,什么都要管,一不合你心意就唠叨个没完!”说完,头也不回地走了。

邻居尴尬又无奈地对我抱怨:“现在的孩子怎么这样,好吃好喝地供着,还一点都不听话,脾气这么大!”

这一幕,让我想起教育家说过的一句话:
“大量的父母等着孩子说谢谢,孩子却等着父母说对不起。”
父母常常自认为是“为孩子好”,却不知不觉成了“打击”孩子的人。

很多时候,父母以为的爱,其实是一种伤害。
只有学会从以下四种“打击”孩子的角色中退出,孩子才会真正成长。

一、从“包办者”中退出

综艺节目《敞开心扉的少年》中,一位妈妈几乎把儿子的生活全部接管:吃饭、穿衣、刷牙、收拾书包,事无巨细。儿子已经8岁了,却连穿衣、系鞋带都不会,生活技能几乎为零。

过度的照顾,让孩子觉得“没有父母我什么都不行”。这不是爱,而是慢性伤害。

正如朱莉在《让孩子成年又成人》里写的:
“当你替孩子横刀立马时,你传递的信息就是:你不行,你需要我。”

真正的爱,是逐渐放手,让孩子长出自己的翅膀。
父母退出得越及时,孩子的能力就会成长得越快。

二、从“控制者”中退出

父母的控制欲,是孩子一生的灾难。

《烟火人家》里,孟明玮的母亲把女儿的人生安排得明明白白:从衣着打扮,到工作婚姻,全都插手。结果,女儿在压抑中失去自我,最终选择极端方式来“逃离”。

控制的本质是“不信任”。孩子活得窒息,心里只会充满抗拒与痛苦。

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:
“爱,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。”
真正的爱孩子,就是允许他自己去做选择,自己做主的人生,才会充满热爱。

三、从“差评师”中退出

知乎上有人问:“心理上摧毁一个人有多简单?”
高赞回答是:“不断否定他。”

很多父母习惯拿孩子和别人比较,觉得打击才是动力。可事实是,被否定的孩子并不会变强,反而会越来越自卑,甚至怀疑人生。

蒙台梭利说过:“孩子是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认识自己的。”
父母的每一句话,都会成为孩子心里的标签。

想让孩子变好,请少一些否定,多一些赞美。被欣赏的孩子,才能充满力量。

四、从“唠叨者”中退出

唠叨,看似是关心,其实是慢性折磨。

有位妈妈每天都要问儿子:“作业写完了吗?”
不管孩子回答“写完”还是“没写”,后面都紧跟一长串唠叨。
最终,孩子受不了,选择关门、发脾气来抗议。

心理学老师曾说:父母的唠叨,本质上是一种“不信任”。
真正高明的父母,懂得适时闭嘴。孩子专注时不打扰,倾诉时不说教,尝试时不诅咒。少说一句,孩子往往能多长一分自觉。

教育的本质,是放手。
父母退出,不是放弃,而是给孩子真正的空间,让他们学会独立,学会成长。

正如周国平所说:
“真爱孩子,是让他离得开父母,离了父母也能活得很好。”

只有懂得退出,父母的爱,才能成为孩子一生的底气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1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